近日,福建省8家碳铵生产企业联名上书福建省经贸委,诉说当前遭遇的困难,请求省政府参照第一轮(1999年)小化肥退出时的鼓励政策给予扶持。如果扶持政策到位,8家碳铵企业中5家愿意主动退出,仅保留3家企业为全省农业生产提供碳铵。
联名信列举了眼下福建省碳铵企业遭遇的三大困难:··· ···
评论
退出,是明智选择
产能过剩,这不仅仅是福建碳铵企业面临的问题,也是全国氮肥行业面临的问题。最近,上市公司陆续发布上半年年报,从深沪两市29家已经披露年报的涉及化肥产品的上市公司来看,化肥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出现了较大幅度下滑,6家出现亏损,22家业绩下降,占整体比例的约76%。其中17家氮肥企业仅2家略有盈利,机构分析称这主要是由于产能过剩及上半年国内氮肥市场低迷、产品价格上涨乏力造成的。
这种情况出现在上半年,涉及春耕期间,不由更让人为氮肥行业忧虑。据统计,今年春耕期间氮肥供应量为2305万吨,超出需求量约1215万吨。如此巨大的供需失衡,逼迫企业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维持生计,如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上马循环经济项目增效等。但这些,都需要有资金的支撑,并不是所有企业都有能力进行调转。一些企业因为长年亏损,根本无力变革。在这样的情况下,退出市场、把空间留给其他有实力的企业,是明智的选择。
化肥是一种支农产品,多数企业具有国有背景,多数的亏损企业其装置、设备不属于落后产能,不属于强制淘汰之列。但“挤”在一起,不关停多余产能,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大家一齐“死”。很多企业也意识到这一点,并明确表示只要补偿合理,他们也愿意退出。那么,如何让这些虚弱的企业顺利退出市场?如何补偿、安置这些企业的职工?这正是考验相关管理者智慧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