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河南、青海于11月1日开始执行,天津于11月7日执行,浙江于11月10日,辽宁、山西等地实施时间定在11月20日,江西于11月25日正式落地,广东将于11月30日起执行。
今年7月12日,国家组织第七批集中带量采购正式开标,327个中选药品涉及治疗类别31个,价格平均降幅48%。从药品类别来看,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抗感染、消化道疾病等常见病、慢性病用药,以及肺癌、肝癌、肾癌、肠癌等重大疾病用药。
北京市医保局相关人士表示,此次药价平均降幅预计超过50%,累计降低药品费用达75亿元。据介绍,2019年起,北京市相继完成六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中选结果落地实施,协议任务量平均完成率达150%,累计降低药品费用75亿元。此外,今年4月已落地执行的国家组织人工关节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平均降幅82%,本市大型公立医疗机构签约采购冠脉支架近10万支,人工关节近2.7万套,一年预计节省费用4亿元,大幅降低患者就医负担。
以肝癌一线靶向药仑伐替尼胶囊为例,此次集采中标价,每粒从平均108元下降到18元;降血压领域首次纳入缓控释剂型,硝苯地平控释片降价58%、美托洛尔缓释片降价53%;抗病毒药物奥司他韦每片从平均4.5元降至1元。
在国家组织带量集采执行的同时,更多层级、更多品类集采也在跟进。北京医保局相关人士表示,北京市已实现化学药品、生物制品和中成药三大领域全覆盖。据其介绍,目前,北京市已组织开展38个化学药品和84个中成药品带量集采,品种涵盖常见病、慢性病及临床短缺药品等,除已经落地执行的9个药品外,其余药品中选结果将全部在今年年底前落地实施。届时,药品价格将进一步降低,预计平均降幅超40%,年降低药品费用达10亿元。
“在国家集采带量竞价模式的基础上,北京市率先建立了带量联动、带量谈判和短缺药订单式采购等多种集中带量采购新模式,不仅将药品范围由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原研药,扩展至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同时也将竞争不充分的独家药品、短缺药品纳入了带量采购范围,满足患者更多用药需求。”上述医保相关人士介绍,截至10月,北京市牵头组织、参与完成了京津冀“3+N”5类医用耗材的带量采购工作,其中,起搏器降幅达50%,冠脉药物球囊降幅为71%,人工晶体降幅54%,冠脉扩张球囊降幅90%,吻合器降幅88%,现在中选结果已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