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际天然气供需总体宽松,国内增储上产能力显著增强,产量增速高于消费增速;另一方面,今年1—7月,国内天然气进口同比增长11.3%,对外依存度达到44%,进口增速有所放缓。
从消费来看,今年1—7月,国内天然气消费仍保持正增长,同比增长1.5%左右。2019年中国天然气消费规模持续扩大,但增速有所放缓,天然气表观消费量为306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4%。其中,城市燃气和工业用气仍是天然气消费的主力,分别占全国消费总量的37.2%和35.0%;化工用气增速有所回升,发电用气增速阶段性回落。
基于此背景,国际能源论坛原秘书长孙贤胜认为,“十四五”期间,国内天然气市场潜力巨大。近20年来,中国天然气消费量从2000年不足300亿立方米扩大到超3000亿立方米,年均增速高达10.3%,远高于同期能源消费总量6.5%的增速。“尽管如此,天然气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仍仅为8.1%,远低于24%的全球水平。未来还有较大增长空间”,孙贤胜表示。
日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讲话,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并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杨雷表示,此举释放了重大的低碳转型信号,据此倒推“十四五”规划目标,天然气作为低碳能源,将有利于扩大发展。但他同时指出,天然气不是零碳能源,因此天然气行业需更加努力才能争取到大的发展空间。
改革三大挑战:市场、价格、第三方准入
“推动天然气产业高质量发展是行业共识,而改革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动力”,杨雷强调。
2019年12月9日,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公司挂牌成立,标志着中国天然气市场化改革进入新的阶段,但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也暴露了诸多新问题。“十四五”期间,哪些问题亟待解决、如何深化改革成为行业关注重点。
杨雷表示,中国天然气市场化改革仍面临市场设计、价格改革、基础设施开放等方面的挑战。这主要体现在,市场对价格并未起主导作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并未充分接轨;油气生产上游竞争有限;交易中心难以发挥作用;与此同时,地方管网复杂性依旧突出。
具体到市场结构,当前点对点的框架并不支持多对多的交易;虽然已设立了上海、重庆等交易中心,但这并不等于交易枢纽。
在配套措施方面,运销剥离后,可能会催生出新的市场角色——托运商。当前这一角色的运行机制设计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在英国天然气市场,托运商作为管道运输的使用者,与管道公司签署管容使用合同从而实现将天然气输送至不同的区域。托运商可以是天然气生产商、消费者、配气商也可以是营销商。
此外,管网独立后,管输费、天然气定价模式将随之发生变化。管容的分配、调度和平衡管理,以及设计符合市场化要求的管输费率等都是改革步入深水区中亟需讨论的重点议题。
作为市场经济的“牛鼻子”,价格是市场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副总裁王伟表示,现行的天然气价格机制下,政府定价与市场化价格并存,随着改革的推进,预期市场形成价格的比重将继续稳步增加。
他指出,当前通过市场净回值法制定的天然气门站价与可替代能源价格关联,并绑定天然气商品价格和管输服务费用。预计未来市场逐渐成熟后,门站价形式将被打破,“气气竞争”将成为天然气商品定价的主要形式。
市场格局中的新角色、新定位
改革也意味着利益调整。对企业来说,国家管网的成立为第三方准入提供了基础条件,行业不同环节的企业有望在新的市场格局中找到合适的盈利方式和定位,从而抓住机遇构建新的商业模式,寻求新的增长点。
重庆燃气集团董事长王颂秋指出,国家管网公司的成立有利于城市燃气行业拓宽资源采购渠道、参与国家长输管道的投资和建设、加速天然气市场化改革。
不过,天然气行业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有行业人士曾分析指出,首先是气源不足,上游供气企业要力保自己的下游销售,因此可能会优先保障其市场拓展的需要和直供客户需求,城燃企业则可能会面临增量天然气供应的不确定性。其次,季节性调峰用气主要是通过市场化方式解决,调峰用气根据市场行情波动,“保量、不保价”“不保量、不保价”等情况将常态化。企业不再是原来的单一气源“顺价模式”经营,随着气源价格,运输价格的多样化,而政府对下游燃气价格管理趋严,气源价格波动有可能得不到及时梳理,经营风险增加。
可以看到,城燃企业已开始着手改变其传统运营方式、经营理念,加快产业升级。目前多家城燃企业正在形成以天然气销售为主,以综合能源和增值业务为代表的新业务引领的城市燃气企业多元化发展道路。
王颂秋认为,“城燃企业应作为引领者,立足城镇天然气供应产业,不断拓展行业边界,协同其他能源可持续发展。同时,应加快智能化、信息化转型,不断强化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
同样承载着市场化改革使命的天然气交易中心也推陈出新助力改革。目前,国内已先后在上海、重庆建立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今年6月,深圳天然气交易中心也获得挂牌批复。几大交易平台将发挥市场作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并形成反映天然气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更好地引导国内天然气生产和消费。
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副总裁王伟介绍,该中心已推出了现货协议、挂牌、竞价等交易方式,并具备根据会员需求灵活设计开发交易系统、交易方案的能力。他认为,在未来,要支撑市场化价格形成的“气气竞争“,市场价格基准体系应是多点构成的有机整体。川渝地区产销储共存、多条主干管道汇聚,有打造陆气多点价格基准体系的优势。在不断提高市场活跃度的基础上,形成及时、准确、全面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和承受能力的价格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