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商务部批复,赋予浙石化成品油非国营贸易出口资格。浙石化成为除四大石油央企之外首个获得成品油出口权的民营企业。有评论说,这是商务部首次对油品出口实行非国营贸易管理,是国家主动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
民营企业加入成品油出口行列的意义很大。
首先,可以证明中国坚定不移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心。
2018年以来,国内出现了一股鼓吹“国进民退”的思潮,导致全社会对民营经济的看法出现混乱。好在当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民营经济座谈会并明确指出这些思潮是完全错误的,算是给民营经济吃了一颗定心丸。现在,让民营企业进入长期只有国有企业才有资格做的成品油出口市场,这是以实际行动让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落地。
其次,可以为民营企业提供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经过前期的大规模整顿,现在留存下来的民营炼油企业都是合法合规的企业。这几年,这些企业在安全、质量、环保上大投入、勇担当、新作为,成为行业内的先进标杆企业,而且产品质量稳定,得到了消费者的一致认同。正因如此,国家赋予这些企业原油进口和使用权。但有了原油进口权却没有成品油出口权,民营炼油企业不管有多大能耐也只能在国内市场上血拼,这明显不合理、不公平。让更多具备条件的民营炼油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是政策公平、市场公平、竞争公平的重要体现。
还有,可以帮助缓解国内炼油产业产能过剩的压力。
看看统计数据就可以发现,国内炼油产能过剩情况已相当严重。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中国原油的一次加工能力大幅提升,已从2006年的3.46亿吨,增长至2019年的8.8亿吨左右,年均增长率达7%。在下游化工产业规模没有同期大幅增长的前提下,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增加的主要是油品的加工能力,从而带来了成品油资源供应的极度过剩。
公开数据显示,从2006年到2019年:
中国汽油产量从5500多万吨增长到1.4亿吨左右,年均增速达7%左右;
柴油产量从1.2亿吨增长至1.7亿吨,年均增长率在3%左右;
煤油从0.09万吨增长到0.5亿吨,年均增速保持了惊人的14%。
更重要的是,成品油供应过剩的趋势至今毫无缓解迹象。据不完全统计,至2030年,预期中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有望超过10亿吨。
在产能大幅增加的同时,国内的成品油消费并没有同步增长。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成品油实际产量约4.36亿吨,同比增加6.8%;而全年汽柴煤油实际消费量为3.84亿吨,同比仅增长4.8%。其中,汽油表观消费量首次出现负增长,实际消费连续3年为中低速增长。今年受疫情影响,成品油消费进一步下滑。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1~5月国内成品油表观消费量为1.277亿吨,同比下降6.7%,其中,汽油、柴油、航煤分别下降3.1%、1.2%和44.4%。
在这种情况下,更多民营企业获得成品油出口资质,让更多成品油通过国际市场消化,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最后,可以促进民营企业更快地成长。
事实上,成品油出口权向民营企业放开并非从浙石化开始。早在2015年末,山东东明石化集团曾获批1万吨的汽油出口配额。2016年,山东12家地方炼厂获得了累计167.5万吨的成品油出口配额,但实际完成量不足100万吨。此后,成品油出口队列中便再无民营企业的身影。也许当初山东的这些地炼企业未能完成出口配额是条件不成熟,而无论从炼油能力、油品质量、国际竞争意识及整个市场氛围看,今天的浙石化的实力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完全可以胜任成品油出口竞争的角色。众所周知,山东是我国民营炼油企业最多、实力最强的地区,但第一个货真价实的成品油出口资质(非配额)却让浙江的企业获得,是不是山东的地炼企业也应该反思一下以便成长得更快些?
不过,笔者最后要说,虽然业界对民营企业获得了成品油出口资质是一片叫好之声,但在我国成品油出口市场上,作为民营企业的浙石化还是显得太孤单,与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太不匹配。
我们希望浙石化获成品油出口资质只是个起点,今后能有更多民营企业加入到成品油出口行列中。特别是在目前反全球化逆流汹涌的困难时期,有更多的中国民营企业出现在国际市场上,对中国来说,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