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7年我国涌现出了一批新型可推广、可复制的回收模式,如线上线下结合回收废旧电子产品的“爱回收”,利用交易服务平台回收废旧手机的深圳淘绿,“互联网+便捷回收设备”实现智能分类回收的杭州“村口”,“互联网+废纸回收”的北京“笨哥哥”等,这些新型回收模式有效降低了回收成本,提升了回收效率。
2017年被再生资源行业业内人士称为“政策元年”,一系列再生资源回收相关政策相继出台。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数量达9万多家,回收行业从业人员约为1200万人。
走向规范化集聚化标准化
“近年来,再生资源回收与利用企业的市场交易频繁活跃,再生资源回收量增长缓慢的趋势有所改变,回收行业逐步走出效益低迷态势。”商务部流通发展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环保督查力度持续加大,一些不规范的再生资源企业被关停;同时,新技术、新模式已成为驱动行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2017年,国际期货市场钢铁、有色金属等原料价格持续上升,企业经营逐步向好,采购再生资源数量大幅增长,加上全面清除“地条钢”等政策因素叠加,推动了再生资源价格大幅上涨。
“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开始由‘低小散’粗放型经营模式向规范化、集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企业兼并重组和转型升级加快。”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建明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得到了资本市场青睐,绿色信贷、上市、发债、PPP等方式支持了再生资源企业做强做大。
报告显示,再生资源行业迎来兼并重组浪潮,集中度进一步加强。以葛洲坝、格力电器、格林美、启迪桑德等为首的龙头企业加大了研发投入,再生资源深加工业务步伐不断加快。
此外,再生资源企业通过建立回收交易服务网上平台,开展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流向监控,逐步整合物流资源,优化网点布局,推动了再生资源交易由线下发展到线上线下结合。
“低小散”格局仍未改观
“不过,再生资源回收行业集中度总体上仍然偏低,行业‘低小散’格局短期内难以根本改观,同质化竞争依然严重。”王建明认为,再生资源回收处理中的粗放拆解、处置混乱、“二次污染”等现象依然存在;从业者资质欠缺、服务意识参差不齐,行业标准有待进一步规范。
报告显示,低值再生资源回收率较低。废玻璃、废塑料膜、废木料、废复合包装等低值再生资源在垃圾总量中的重量占比约为30%。低值再生资源利润低、成本高,导致投售者和回收者收集、交易的积极性不高。
“将低值再生资源从垃圾中分拣出来,经过规范化处理,能够循环利用。但市场很难发挥调节作用,大多数企业仍未形成一定规模的回收体量。”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副秘书长崔燕说,一方面需要开展技术研究,综合分析比较各类技术的工艺流程、投资运营成本及经济效益等因素,为低值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探索路径;另一方面需要政府给予回收企业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
“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普遍存在账期长、压货等情况,中小型企业规模小、融资能力差、抗风险能力低,现金流极易断裂,研发新技术、新设备更无从谈起。”崔燕表示,行业内中小型企业占据主流,缺乏知名度,缺少抵押物,融资难、信贷难成为企业发展的一大痛点。
此外,集散市场建设规范化程度仍与国家政策要求存在差距,不能对回收体系的规范化、规模化和集约化起到引领和拉动作用。集散市场大多功能单一,仅局限于再生资源的收集、交易和分选,产业链短,没有形成深加工利用产业链条,没有搭建起服务平台,缺乏信息、研发、培训、标准、金融等服务功能,经营管理不规范,露天堆放、占位经营、粗放拆解现象比较普遍。
“集散市场应按照环保产业园区的标准建设成拥有深加工能力和环保集中处理设施,能够实现资源规模化、高值化利用的再生资源加工园区。”崔燕说。
政策利好助推发展
报告显示,随着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不断出台,特别是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实施,再生资源利用行业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带动下将稳步发展。“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对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制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崔燕说。
报告称,国内再生资源市场需求旺盛,拥有完善回收网络和渠道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拥有议价权。由于国内再生资源货源紧张,随着进口固体废物管理新政策的实施,一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一方面在国内完善自有的回收网络,另一方面到国外建厂直接获得原料,提高价格控制力。
“国内再生资源逐步替代国外固体废物,专业化、自动化分选处理、加工利用企业和设备制造企业发展迎来新契机。”崔燕说,进口收紧加上国内环保力度加大,对于龙头企业和有实力的跨界企业来说将是利好。
王建明建议,要采用经济、行政等手段引导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转型,推动企业不断向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升级,鼓励企业之间横向和纵向兼并重组。同时,对不同类别再生资源区别对待、分类管理。对高值再生资源要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对于低值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需要在回收体系建设、处理利用、运营管理等方面给予相应技术支持、政策优惠或税收补贴,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
此外,“要完善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机制,动员全社会持续深度参与垃圾分类,推进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有效衔接。”王建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