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众石化网分析师张萌介绍,目前地炼合计申请进口原油使用配额6409万吨,随着进口原油逐步入库后,地炼装置将保持整体较高负荷高位——目前一次装置开工率在53%左右,且随着炼厂加工原料品质的提升,炼厂成品油收率也有所提高。
实际上,在获得上游资源后山东京博等地炼企业开始着手进一步加强对加油站等终端市场的控制。
“这样大的产量,让山东成品油市场可能会产生比较大的波动,加油站的竞争将极为激烈。”有地炼企业高层坦言道:“也只有这样,地炼企业才能够取得更大的利润。”
据介绍,受成品油批发、零售政策以及加油站布局限制,山东地方炼油厂终端加油站布局较晚,目前山东省共有加油站约1万座,其中中石化2600余座,中石油1000余座,最多的则是民营加油站,约6000座左右,而地方炼厂自有油站仅423座。过去地炼企业只有很少的加油站,其成品油往往卖给加油站等终端;“山东很多民营加油站都是分散在各地独立经营的,因此未来山东成品油终端将是各方争夺的焦点。”他说。
山东省经信委副主任高方透露,将通过推动成立行业协会等方式实现终端领域的资源整合,从而达到促进行业规范化建设的目的。
国内市场竞争加剧
5月11日山东恒源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原油使用权被正式核准,拟保留1套常减压装置,设计原油加工能力350万吨/年,初步确认可使用进口原油350万吨/年。
截至2016年5月中旬,国内地炼企业中已有13家地炼企业获得了原油使用权,另外3家炼厂在公示期,合计申请进口原油使用配额6409万吨,还有部分企业已递交材料尚在审查阶段。
另外已具备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资质的企业有11家,合计申请的原油进口允许量为4459万吨。
随着越来越多的地方炼油厂获得原油进口权和使用权,炼厂采购原油的数量大增,2016年一季度山东口岸进口原油2734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78.2%,其中经青岛海关到港的原油为2557万吨,剩余177万吨来自烟台海关。而原油进口量激增主要由地炼拉动,今年一季度,地方炼企在山东口岸进口原油达到679.1万吨,占同期山东口岸原油进口量的24.8%,对山东口岸原油进口量增长的贡献度达到56.6%。
“目前加工进口原油的企业汽柴油产量较之前增加1.4-1.6倍左右。地炼企业成品油产量的增产,将进一步加剧国内成品油市场的过剩局面。”张萌说。
生意社总编刘心田介绍,目前加油站主营汽柴油批零价差利润在1050-1350元/吨,地炼汽柴油批零价差利润则在2060-2360元/吨之间。
但是,一旦国际油价大幅上涨,炼油产业的利润将大幅下降,民营加油站将会成为未来国内成品油市场的“命门”。
“目前地炼企业只有423座自有加油油站,不足山东加油站总数的5%,一旦竞争加剧,我们就会很被动。”上述地炼企业高层坦言道。
他表示,目前因为国际油价低,让地炼企业有丰厚的利润,“但是国际油价如果大幅上涨,地炼企业的日子就会变得难受,因此我们现在就要开始向终端挺进。”
他认为,油价的高低是客观存在的,对于地炼企业来说,只有当炼油化工及加油站一体化后才是地炼企业的生存之道。“只有企业有炼油厂和自己的加油站,很多东西才可以是我们自己说了算。”
政府推动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当上下游贯穿后,地炼企业的利润将实现最大化。
山东京博石油化工有限公司部门经理尚新凯介绍,京博石化正在研制一种新的成品油,“我们称它为蓝色汽油,未来将首先在我们自己的加油站销售。”
京博石化是山东地炼中自有加油站最多的企业,共拥有205座自营加油站,因此一旦蓝色汽油上市,将成为其重要的卖点。
而另一家地炼巨头东明石化早已悄然布局,准备在山东等6省份建立并运营1000家加油站。
“山东不可能有几十家地炼企业共同生存,兼并联合、合资合作将是地炼企业未来的主旋律;而是每个地炼企业做大做强的动力,未来的市场将是赢家通吃的时代。”那位地炼企业高层坦言。
另一方面,山东省政府也在思考当地地炼企业的未来,毕竟意味着几十家地炼企业、近百万从业人员的生存问题。
高方透露,针对当前油品资源过剩、需求增幅下滑、建站成本上升、同行竞争激烈以及各种优势资源对民营加油站不断渗透等情况,山东将加强成品油从批发仓储到零售终端的全过程监管,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并鼓励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成品油生产经营企业或中介机构组织成立区域性的行业协会。利用行会的组织协调和自我管理职能,在协调成品油生产经营企业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市场建设与管理、营销管理、协调成品油运销等方面,发挥自律作用,促进成品油流通领域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建设,并积极推动终端资源整合。
早在两年前,《山东地炼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中就明确提出,将支持骨干企业在新建高速公路、城镇化建设的新城区等区域建设零售终端网络,引导和支持骨干企业与现有民营加油站以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方式拓宽成品油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