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央企“弃煤”放大政策风险 地方难阻煤化工冲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7-29  浏览次数:1527
核心提示: 逢煤必化的能源转型遇到了政策冲击。  7月22日,国家能源局《关于规范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产业科学有序发展通知》(下称《通知

       “逢煤必化”的能源转型遇到了政策冲击。

  7月22日,国家能源局《关于规范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产业科学有序发展通知》(下称《通知》)应声而落,禁止建设年产20亿立方米及以下规模的煤制天然气项目和年产100万吨及以下规模的煤制油项目。

  生意社能源分析师李宏表示,这份《通知》的发布,不仅仅是要规范煤化工产业,在某种程度上也预示着煤化工政策要收紧。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随着煤炭价格的一路下跌,“逢煤必化”已经成为一些煤炭企业和地方政府解决煤炭出路的一个重要途径,动辄数十亿元的投资规模对于地方政府一直是强烈的诱惑。

  那么,一纸《通知》能不能抑制投资热情?

  央企扎堆“弃煤”

  在《通知》出台前,大唐、中海油等企业近期已经频频转让煤化工资产。

  2014年2月,中海油宣布旗下亏损的多家煤化工项目股权出售;随后5月,市场又传出投资千亿元的神华陶氏煤化工项目搁浅,后被证实陶氏退出;6月30日,大唐国际又以“正在筹建有关业务板块重组事项”为由宣布停牌公告,后被证实为大唐煤化工板块面临重组事宜;几乎同时,中国国电公司也放出风来,已经将旗下6家煤化工项目全部转让或出售。

  就在一年多前,中电投、中海油、中石化、中煤集团等公司累计20个现代煤化工项目才获得了国家发改委的“路条”。

  一时间,央企扎堆退出煤化工项目让市场“嗅”到了投资风险。

  和几乎所有新兴行业一样,被赋予煤炭高效清洁转化使命的煤化工行业一直存在政策不明朗的局面。7月22日,国家能源局下发的《通知》显示,将严格能源转化效率、水耗、排放等产业准入要求,禁止建设年产20亿立方米及以下规模的煤制天然气项目和年产100万吨及以下规模的煤制油项目。

  这被认为是抬高煤化工准入门槛,收紧政策的明确举措。然而,在此之前,对于煤化工,尤其是煤制气和煤制油项目,“叫停”的信号一直没有间断过。

  记者通过梳理过往公开资料发现,从2006年-2011年间,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办公厅曾多次发布相应文件规范煤化工项目发展。其中,2011年4月12日,国家发改委公布《关于规范煤化工产业有序发展的通知》,对几乎所有的煤化工领域内的细分行业都做出了严格的限制。

  “之所以每年都要出台相关的煤化工产业政策,就是因为煤化工项目在我国并没有成熟的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金银岛分析师戴兵向记者表示。

  只是,这些陆续出台的指导意见并没有遏制住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势头。中煤能源内部的一位消息人士就向记者表示:“2005年起,我国的煤化工项目得到了井喷式的发展,几乎所有超过800万吨规模的煤炭企业都在做煤化工项目。”

  业内人士透露,这背后不排除此前一些央企为了低价获取煤炭资源,与地方政府“协议”就地按比例投资发展煤化工,如今煤价下行,这种投资就显得无谓了。

  记者查阅公开资料发现,全国甲醇装置开工率只有50%左右,二甲醚装置大量闲置,有部分煤化工企业面临资金困局,目前已经处于半歇业状态。

  对此,陕西省发改委一位主管煤炭与电力的正处级干部向记者表示,目前央企脱手的煤化工项目仍接盘者众。大唐发电由于亏损而出让煤化工业务,但接手的仍是具有国资背景的国新控股。即使神华陶氏煤化工项目历经8年之久,陶氏退出,神华仍选择单飞。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