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产能过剩 煤焦钢产业的“顽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7-15  浏览次数:1320
核心提示:  华北地区煤焦存在产能过剩、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上下游利润分配失衡等问题,企业要想在此环境下发展壮大,建立多元化产业结

  华北地区煤焦存在产能过剩、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上下游利润分配失衡等问题,企业要想在此环境下发展壮大,建立多元化产业结构、拓展生存空间是不可或缺的法宝。

  产业链需要较长时间完成去产能过程

  煤企面临新增产能的冲击

  唐山不仅是华北地区钢铁企业的聚集地,同时也是煤炭企业和焦化企业的产销中心。据当地一煤企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整体销售额虽有所下滑,却也不至于像市场传闻的那样—企业生存环境相当恶劣、焦炭需求极度疲弱。相比山西煤矿和内蒙古煤矿,该企业尽管缺乏在煤矿开采层面的成本优势,但在税费方面却比前者压力小。由于其销售对象基本为唐山周边长期稳定的大型钢铁企业,且销售产品多以肥煤为主,因此与其他煤炭企业在煤种上重叠性较低,受低价外煤冲击也相对较小。

  不过该负责人坦言,在产能方面感受到的压力十分明显。虽然老矿增产潜力有限,且在矿井改造和新矿投入上面,唐山煤企心有余力不足,目前并不具备开拓新增产能的实力,但这并不代表其不会受到新增产能带来的压力。随着山西地区加快煤炭资源整合与淘汰落后产能,未来该区域新增产能将迅速释放。此外,近几年内蒙古煤炭产能释放过快。外部煤依靠低价策略不断蚕食唐山本地市场,而为了生存,煤市价格战越演越烈。仅今年上半年,以神华集团发起的调降煤炭出厂价的行为就有五六次。6月底,更是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就三次降价。其势头咄咄逼人,被业内人士调侃为“降价王”。

  巨大产能释放不仅会令唐山地区煤炭资源过剩态势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改变,而且部分缺乏核心竞争优势的煤炭企业也会被迫跟风降价,进而恶化优质煤炭企业的生存环境。而具有国企背景的煤矿企业,并不能像私营煤矿企业那样只追求利润率。换言之,在市场走弱的环境下,国有煤矿难以快速完成去产能化,也难以依靠缓和供需矛盾来提振价格。国企煤矿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去产能会造成大批员工下岗失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所以即使国有企业出现长期亏损,也不能轻易减产、降低开工率,而需要平衡社会责任和利润率,这也在无形中令河北煤焦行业去产能过程变得艰难且复杂。

  焦化企业遭遇产能过剩压力

  在上游煤炭行业处在产能严重过剩困境的时候,下游焦化行业也面临着同样问题。笔者从唐山当地一家具有代表性的煤化工企业了解到,从去年9月开始,该企业便陷入亏损状态。作为当地较大的独立焦化企业,尽管具有很强的区位优势—离港口较近使得运输费用低廉,但这并不能改变企业生存环境较差的事实。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企业整体焦炭销售情况并未扭转去年的颓势,而是变得更为惨淡,吨焦亏损幅度达到200元。在销售前景继续转淡的背景下,企业产成品库存也达到15天的偏高水平。面对弱销售和高库存的双重压力,企业从今年开始被迫转入限产模式,开工率降至80%—85%。由于存在固定成本,过度限产只会提高吨焦的平均成本,加之该企业具备国企属性,社会责任令其不能采取大规模停炉减产举措,焦化企业去产能形势渺茫。

  钢企高炉拆小换大

  在产业链整体恶化的环境下,煤焦企业均处于亏损局面,唯独钢企能在今年扭亏为盈,这种现象值得关注。钢联资讯统计数据显示,全国重点钢企在今年年初连续两月亏损后,3月迎来拐点,钢厂盈利逐渐好转。笔者调研钢企后获悉,钢厂盈利的法宝主要有二:其一,通过大张旗鼓的“去产能”来提振钢价;其二,依靠炉料价格跌幅远超钢价跌幅来取得利润。

  前者,钢企大张旗鼓的“去产能”实则是拆除炼钢小高炉,新建大高炉。两项一综合,实际产能并未削减,反而有所增加。由于市场并不知晓新增大高炉的扩产消息,只知拆除小高炉的市场宣传,因此很容易误判钢厂“去产能”卓有成效,片面认为未来钢材供应压力会下降。但统计局数据表明,今年以来,国内重点钢企日均粗钢产量不减反增,且屡创历史新高。今年前5个月,全国粗钢日均产量达到226.83万吨。以此估算,全年粗钢产量约为8.28亿吨。这也揭露了钢企高炉拆小换大的内幕。

  后者,钢企主要依靠原料铁矿石购进价格跌幅大于产成品钢材售价跌幅来盈利。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国际普氏62%品位铁矿石指数一度跌破90美元/吨,较年初价格下跌超过三分之一,国内钢材价格指数虽持续下滑,跌幅却远不及铁矿石。而这种盈利现象仅是“纸上富贵”。某钢企负责人告诉笔者,在“后进先用”模式下,钢企的确盈利,但现在产出的钢材是用前期购进的铁矿石生产的。换言之,如果以“先进先用”的生产模式核算,那么钢企净利润就会出现亏损。况且在铁矿石、煤焦等原料价格持续回落下,钢价本身的成本支撑效应无法显现,更不用提涨价了。

  通过对唐山地区煤焦钢三家典型企业的调研发现,目前华北地区的煤焦钢产业链存在产能过剩、企业经营困难且亏损程度较大、产品竞争缺乏核心优势、上下游利润分配失衡的问题,并且企业缺乏转型升级的勇气。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煤焦钢产业链需要很长时间来完成去产能过程。

  下半年市场面临四大挑战

  对于下半年国内的煤焦钢市场,笔者认为其价格要走出颓势仍较艰难。虽说不排除迎来阶段性反弹行情的可能,但总体的上行空间会比较有限。而制约其反弹幅度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同时这也是煤焦钢企业所面临的四大挑战。

  宏观经济将延续稳中缓降态势

  为促进结构调整,依靠创新推动我国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政府下半年不大可能推出强刺激政策,而是仍实施定向调控,对产能过剩行业及房地产行业加强信贷管理,加大对小微企业、棚户改造、高科技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并继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充分调动社会及民间资本。由于供求关系逆转、银行收紧个人商业用房贷款,房地产调整将持续,下半年投资增速或继续下滑。此外,土地财政收缩及房地产税收放缓,也影响到基础设施投资资金来源。由此来看,预计下半年我国经济将延续稳中缓降的态势。

  企业主动去产能意愿低

  国内大型煤焦钢企业多有国企背景,对于企业领导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按计划完成全年生产任务,不让工人失业下岗。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不愿当地煤焦钢企业去产能。除了不希望社会出现不稳定事件,企业去产能还意味着政府税收额的下降。对企业来说,它也不愿主动去产能。一是不希望市场份额被“外来户”挤占,二是去产能代表着企业经营困难,这会让银行来催促偿还贷款。煤焦钢产能“生死荣辱”关系着一方百姓的生计、企业的生存和政府的财税,去产能无异于自丢饭碗、分奶酪予他人。

  产业链资金紧缺无改变

  中央政府为了抑制国内煤焦钢企业扩增产能,对该产业的信贷政策较为严苛。尽管二季度中央实施定向降准措施,但对煤焦钢企业来说,却未能“承蒙雨露滋润”,导致整个产业链资金偏紧态势无法改变,进而迫使企业在采购原料上多按需拿货。与此同时,今年下半年,银行仍将控制高污染、高耗能、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贷款,加上铁矿融资渠道收窄,行业资金紧缺状态还将延续。

  环保力度将有增无减

  中央政府治理雾霾的决心异常坚定,各项环保措施和考察指标越来越规范和严格。对于环保要求不达标的企业,不但会面临巨额的行政罚款,还将遭到停业整顿的处罚。而对于环保要求达标的企业,除了受到政府的褒奖,给予财政补贴,同时也会受到税费和信贷方面的特别关照。一正一反,此消彼长,环保措施力度增强将淘汰落后企业,凸显优质公司,加快煤焦钢产业链升级。

  企业依靠转型升级焕发活力

  立足于多元化产业结构模式

  如果说煤焦钢产业的“顽疾”是产能过剩,那么对付这种“顽疾”,就要靠“智取”,而非“硬干”。这犹如大禹治水,需要“疏”的思维,不能一味靠“堵”。既然煤焦钢产业链产能过剩“顽疾”非一两年内能够“根治”,那就需要转变思路,顺应市场发展形势,将主营业务不再局限于单一模式,而要积极寻求多层次发展路径,立足于多元化产业结构模式。

  在笔者调研过程中,就有这么一家焦化企业,依靠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模式,在产业链整体弱势的环境下,一枝独秀,实现大幅盈利,令同行刮目相看。该焦化企业很早就启动了产业升级转型,目前已经建立了节能高效的“六大循环系统”。

  依托先进的“六大循环系统”,企业年节能量达到19900吨标煤,远远超出上级下达的节能指标,减排的碳指标外售其他企业,每年还可获利2500万元。其中,企业投资的干熄焦项目,是国家支持的重点节能项目之一。该项目每年可为企业回收8万吨标煤,减排25万吨二氧化碳和1500吨二氧化硫。另外,企业采用了污水深度处理工艺,使COD指标控制在50mg/L以下,通过中水回用,每天可节约新鲜水6000吨。

  该焦化企业着力推动煤化工不同项目的延伸和耦合,将上游焦炭冶炼副产品用作下游项目的原料,并且立足副产品的回收利用、能量和水资源的梯级利用、各类资源的共享,从而形成产业之间的物质循环利用。因此,虽然焦炭产品处于弱势周期中,但该焦化企业依托产业链延伸优势,依靠下游化工品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来实现盈利。

  按照订单生产

  钢材持续走弱,钢企采购谨慎。目前,唐山一些钢企不再采取囤库存策略,而是按需采购。由于钢企采购焦炭模式的转变,焦化企业的产销及库存模式不得不寻求变化,部分焦化企业的生产已转为订单模式。如,旭阳焦化按订单来生产,常备库存只有不到1万吨。

  上述两个案例,前者通过产业升级转型,立足于多元化产业结构模式,不但拥有成本上的优势,而且高效的节能环保生产工艺也令其获得了地方政府的肯定和鼓励,使其在行业弱势周期之中屹立不倒。而后者转变生产思路,以订单模式来减少亏损,短期效应明显。不过,长期来说,依靠这种模式,企业还是难以摆脱困境的。二者对比,显然前者更适应“商战”。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