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送审稿已经公布了多年,但是新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可能即将出台的消息,还是让很多聚氨酯外墙外保温材料生产企业感到了压力。近期出台和拟出台的新国家标准中对B1级保温材料提出提高氧指数、增加防火隔离带等规定,削弱了聚氨酯保温产品竞争力。生产企业希望,国家在制定有关政策、标准时,能充分考虑聚氨酯系统防火性能,根据材料性质不同细化规定,不搞“一刀切”。
氧指数提高增加生产成本
日前在天津举行的中国(天津)聚氨酯外墙保温应用技术研讨会上,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秘书长朱长春告诉中国化工报记者,聚氨酯外墙外保温材料具有优秀的保温性能和较好的系统防火性能,但是由于之前使用不合格的产品引发火灾,导致政策频繁变动、标准日益提高,而“一刀切”的政策标准让聚氨酯产品性价比削弱,也让生产企业很受伤。
根据去年10月开始执行的《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GB8624-2012),B1级保温材料的氧指数值必须大于等于30,否则即为不合格产品。业内人士指出,与市场上常见的其他保温材料相比,聚氨酯产品要实现氧指数达到30有难度,会明显增加生产成本,降低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聚氨酯产品性能较高,但是生产成本与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聚苯乙烯外墙保温材料相比,还是偏高,而氧指数的提高,对聚氨酯保温材料而言难度更大,显然就更加不利。更为关键的是,目前的系统防火实验已经充分证明,氧指数26的聚氨酯材料依然可以保证其防火性能,这是聚氨酯产品的优势之一,但是‘一刀切’的标准让这一优点难以发挥出来。”烟台同化防水保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夏量强表示。
据记者了解,很多龙头聚氨酯企业其产品的氧指数也就30多一点,对于中小企业,达到这一标准显得困难重重,而且将明显增加生产成本。“事实已经证明,对墙面保温泡沫材料氧指数的规定,不分具体材料采用同一指标的要求不合理,标准定得太高,不利于行业扩大,也不利于我国建筑节能目标的实现。”江苏绿源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俐伟表示。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研究员季广其也指出,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与外墙外保温系统的防火安全不是同一个概念,应强调系统整体构造的防火安全。
防火隔离带触碰敏感神经
如果说目前已经实施的新国标《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已经让聚氨酯企业“压力山大”的话,即将出台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对企业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目前已经基本确定,新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关于防火隔离带的内容将被保留,而且有可能很快就会出台。”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建波告诉中国化工报记者。
此前公布的新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送审稿规定,采用难燃、可燃保温材料时,应每层采用高度不小于300毫米的不燃材料设置水平防火隔离带。
“外墙保温材料用防火隔离带是德国人发明的,其本意是为了承载并且分割融化的热固性保温材料,如聚苯板;阻止火焰在保温系统内部蔓延;提高、维持保护面层的正常稳定性。聚氨酯作为热固性保温材料,不会出现熔化滴落现象,因此在国外可以用作聚苯乙烯材料的防火隔离带,从这个意义来说,要求B1级聚氨酯材料也采用防火隔离带,缺乏一定的合理性,使聚氨酯优秀的防火保温性能不能很好的体现。不做隔离带,这本来是聚氨酯材料的优势,但是在新国标里得不到发挥。”李建波说,对于这种不论材料、只论等级的“一刀切”做法,聚氨酯建筑保温材料生产企业反响强烈。
“聚氨酯保温材料设置防火隔离带没有必要,而且会给施工带来困难,表现在材料界面处理难度大,隔离带和保温材料之间存在接缝,增加了开裂脱落的风险,影响系统稳定性,同时施工过程繁琐,必然导致工期延长,成本增加。”对此,南京红宝丽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韦华认为,新国标应该更加合理化,根据材料的特点,对热塑性、热固性材料区别对待。
在中国(天津)聚氨酯外墙保温应用技术研讨会上,多家企业也向中国化工报记者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们表示,由于产能过剩,聚氨酯建筑保温材料面临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恶化,而新国标的出台将使市场竞争更激烈,有可能产生更严重的不良竞争。
对此,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特聘教授黄茂松教授建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新标准中应明确两种材料实际防火性能差别和不同防火使用要求;建议新规定参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筑外保温材料防火规范》规定,即在同等建筑高度条件下,当采用热固性保温材料时可不设防火隔离带,而采用热塑性保温材料时必须采用防火隔离带。
须积极应对寻求变通
“如何平衡建筑外保温材料的防火安全和保温性能,是目前争议的焦点。近期建筑保温材料的防火政策频繁变动,B1级材料开始被封杀,后来又获解禁,就是各方博弈的结果。新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为啥这么长时间出不来,就是因为争议很大,特别是要协调消防方面和节能方面的意见。就防火隔离带问题而言,实际上这已经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管理问题。因为对于监管方而言,标准提高了,监管的责任和难度就会相应降低,这是显而易见的。”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聚氨酯保温材料生产企业负责人告诉中国化工报记者。
对此,业内人士都认为,从短期来,指望政策对热固、热塑性材料区别对待,难度很大。季广其建议,对于新国标,相关企业还是要从标准的一些细节方面入手,寻找能够变通的地方,比如通过调整,将聚氨酯本身作为防火隔离带。他还希望,标准能进一步借鉴国外的经验,给聚氨酯材料更大的发展空间。
“这些年,由于保温材料引起多起火灾,也引发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提高安全性也是政策考虑的重点。对于可能出现的政策变化,企业要及时反应,作出调整,去适应这种变化。从氧指数指标这方面来看,大企业反应就比较及时,生产产品基本都能达标。对于我们协会来说,也会尽最大的努力。反应企业的呼声,争取在下一次标准编修时能够进行调整。”李建波说。